山如劍、水如川,近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使劍川享有“白族文化聚寶盆”的美譽。在這片雋永的白鄉土地上,中央美術學院果慶、張麗、強勇、韓文超四位掛職干部毅然投身扶貧一線,挖掘民族文化藝術資源、推動民族工藝產業發展、助力藝術人才培養,用七年的時間改變當地“手里有貨,看別人掙錢”的狀況,為滇西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得到大理州及劍川縣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譽。
中央美術學院近年來立足當地促進幫扶,深化美育真抓實干,為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貢獻出了美院力量。2014年至2019年,共實現4個貧困鄉鎮和46個貧困村脫貧出列,7334戶30089人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8%降至0.86%。目前,省第三方評估檢查實現零漏評、零錯退、群眾認可度達98.72%,脫貧成效被評價為“穩定可持續”。2020年5月1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劍川縣退出貧困縣。目前,剩余貧困人口也已經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全面消除絕對貧困。
一、民族工藝產業發展篇
中央美院對口幫扶劍川后,進行了深入廣泛的調研,提升劍川木雕、石雕、黑陶、布扎、刺繡等工藝品的藝術設計,提高文化附加值。
2014年3月,中央美院與劍川縣共同舉辦“滇西奇葩——云南大理·劍川木雕藝術展”,著力推介劍川民族工藝產品。展出木雕作品100余件,包含30多個種類,展覽現場銷售與回訂木雕產品共為劍川帶來經濟效益500萬元。
啟動了“解讀與創意劍川”設計系列綜合課題調查研究活動,以藝術院校智力資源提升劍川傳統工藝創意設計水平,特別是在設計旅游產品、提升旅游商品檔次上下功夫,助力全域旅游發展和脫貧攻堅。
舉辦了“手工劍川·走進生活”劍川旅游工藝品創意大賽,邀請專家授課培訓、現場指導,舉辦設計作品展,展出160余幅作品和400多件實物,成功研制出首款土陶燒烤盤和首套黑陶“甲馬”等其他創意設計產品,榮獲云南大理州特色旅游商品創意大賽銀獎。
啟動了《張勝溫畫卷》創雕綜合文旅項目,目前已完成實地勘查、航測、建模等工作。發揮優勢,以在地調研、在地設計、在地展覽的方式緊密結合劍川實際,從提高人居環境、鄉風文明建設入手,組織了“為現代劍川而設計——提升人居環境行動在地展”等調研設計活動,結合“三清潔”“河長制”“廁所革命”等全縣重點工作進行設計,以“三清潔”“河長制”為主題的海報已進行推廣使用,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2018年3月,由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主持改良的白族服裝亮相全國“兩會”,為白族服裝改良設計工作在全國進行了一次很好的預熱宣傳,有效提升了劍川白族的對外形象。
滇西奇葩展覽現場
劍川木雕擺件
時任劍川縣副縣長強勇帶領團隊參加旅游工藝品創意大賽
土陶燒烤盤和首套黑陶“甲馬”榮獲云南大理州特色旅游商品創意大賽銀獎
提升劍川傳統工藝創意設計水平,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白族服飾改良展示
時任中央美院黨委副書記王少軍帶隊考察羊岑鄉楊家大佛殿村
《張勝溫畫卷》項目實地考察現場
二、民族工藝人才培養篇
在幫扶中,中央美院把為劍川培養一批人才作為工作重點,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下繡花功夫抓實人才培養工作。建立培訓學習機制,幫扶以來,劍川縣先后選送了9批次近100名的劍川書畫人才、非遺傳承人和中小學美術老師到我校進行學習,中央美院也安排了業內專業老師為這些骨干人才和行業帶頭人進行授課指導。
劍川縣也以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開展講座、授課20余場次,聽眾超過2500余人次,為劍川能工巧匠、非遺傳承人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創造更多機會。木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煥培發自內心地說“通過學習,讓我重新認識民族工藝,從心底樹立起了信心,不管是人才的培養,還是產品的創意創新,都是任重而道遠”。
在劍川職中建設實踐教學基地,中央美院先后選派6批17名研究生到縣職中和劍川一中進行支教活動。同時,劍川縣邀請我校對外美術教育交流中心師生到劍川開展“高參小”項目活動,現場開展美術教育。針對年輕人參與傳統工藝設計制作的積極性不高,傳統工藝傳承面臨困難的現實問題,在我校和非遺木雕項目保護單位的支持下,開辦了“木雕工藝美術班”,為傳統工藝的未來發展培養人才。
建立傳幫帶制度。我校師生來劍川實踐調研設計展覽期間,帶著縣職中相關專業的師生全程跟班、共同參與、現場學習,不斷提升劍川師生的專業素養。
幫助劍川縣職業高級中學籌備綜合高中普職教融通美術普通高考實驗班,開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副院長呂品晶和大理州、劍川縣相關領導為劍川歷史文化博物館揭牌
第一期劍川美術教學和工藝技術人員培訓班結業儀式
布扎藝人劉麗湖、張四代、黑陶藝人董志明榮獲2018年“劍川名匠”稱號
時任劍川縣副縣長張麗走訪當地學校
傳統工藝大講堂
劍川縣相關專業教師、骨干人才行業帶頭人在中央美術學院進修
中央美院專業教師指導本土設計師設計稿件
三、搭建平臺深研推廣篇
2017年11月11日,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劍川基地和中央美術學院駐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成立,并開展了傳統工藝實訓、研習、研究及生產性保護和傳承工作。工作站積極參與大理·劍川木雕藝術博覽會暨劍川木雕文化節的相關活動,策劃組織“劍湖論壇”,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與劍川非遺傳承人共同探討劍川木雕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中的機遇和作為,探索劍川大木作與傳統民族建筑的新時代特征與未來等,在國內形成一定的影響力。
開展傳統工藝大講壇系列活動,舉辦了以“匠作、設計、生活”為主題的傳承人與設計師對話會,尋找傳統工藝振興之路。先后邀請專家學者和文化名人舉辦了“增強文化自信,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辟邪思維與圖像轉譯”“互易與互益—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對接”等講座,讓劍川手工藝人全程參與到系列活動中進行學習提升。
通過研討、論壇、講座的舉辦,推動劍川木雕進入專家、學者視野,不斷提升學術影響力。積極舉辦各種賽事和展覽,宣傳推介劍川,不斷提升劍川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先后有“滇西奇葩——劍川木雕藝術展”在中央美術學院展出,“滇西新葩——中央美術學院教育幫扶聯合展”在劍川展出,受到各界關注和贊譽,中央電視臺第一時間進行宣傳報道。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積極參與完成了《中國影像方志·劍川篇》的拍攝,有效宣傳了劍川。
2017年,中央美術學院駐云南大理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成立
木雕工藝美術師現場展示雕刻流程
“劍湖論壇”現場
傳統工藝大講壇系列活動
劍川職中向我校第六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贈予禮物
四、深挖非遺內涵助推滇西脫貧篇
掛鉤幫扶中,我校積極幫助劍川深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傳承工作。目前,全縣57個非遺項目分別列入國家、省、州、縣保護名錄,國家、省、州、縣代表性傳承人391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2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工藝美術大師2名。建成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實訓基地,全縣每年培訓非遺傳承學員不少于1000人次。
在全縣實施“劍川名匠”選育工程,積極探索鄉土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一大批能工巧匠通過培訓學習后,發揮能人帶動作用,建立工作室開展培訓,把課堂設在生產車間、田間地頭、戶內戶外。劍川名匠趙懷珠在金華和甸南兩個鄉鎮開展布扎、刺繡培訓8期,培訓700余人,使一大批農村婦女增收有了新渠道。
我校的實踐教學基地劍川興藝木雕公司為殘疾人專門開設木雕技能“定向性”培訓,共開展6期殘疾人木雕培訓班、2期提升班,培訓162名殘疾人。在省人社廳等相關部門牽頭協調下,為怒江州貢山縣43名獨龍族、傈僳族、怒族、藏族等學員舉辦為期3個月的木雕技藝培訓,劍川興藝木雕公司與云南技師學院合作,先后到迪慶州維西縣高泉村開展3期木雕扶貧培訓班,累計培訓學員196名。
在劍川掛職副縣長韓文超的努力協調下,中央美院萬曉鷗老師團隊傾力奉獻,歷時三個月,將1114份設計精良、用心用情的“大禮包”于中秋節、國慶節前呈現給全校老師們。禮包里的白族布扎“錦鯉”掛件,出自劍川縣新仁村“首屆布扎培訓班”學員的手中,通過非遺大師引領,消費扶貧帶動,有效解決了農村婦女、殘疾人就業、增收問題。
傳統工藝創意設計產品展示交流會
中國·劍川木雕文化產業發展研討會
“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現場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介紹白族布扎作品
劍川職中校長吳玉琪匯報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情況
扶貧大禮包
扶貧大事記
2013年4月
按照教育部黨組統一部署和《教育部定點聯系滇西邊境山區工作方案》(教發函[2012]108號)的要求,我校派果慶同志赴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掛職副縣長一年。
2014年3月
我校與劍川縣共同在美術館舉辦“滇西奇葩——云南大理?劍川木雕藝術展”。
2014年4月
我校與劍川縣簽訂《中央美術學院 劍川縣人民政府關于設立中央美術學院(劍川)實踐教學基地框架協議》。
2014年11月
我校舉辦第一期劍川縣美術教學和工藝技術人員短期培訓。20位學員系統學習了泥塑頭像、泥塑人體、傳統壁畫以及中國美術史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與創作技法。
2015年4月
按照教育部黨組統一部署和要求,我校派張麗同志赴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掛職副縣長一年。
2015年9月
劍川縣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我校被評為劍川縣定點掛鉤扶貧工作先進集體。
2016年4月
我校黨委書記高洪一行赴劍川縣進行深入調研,并與大理州簽訂了《大理州人民政府與中央美術學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16年4月
按照教育部黨組統一部署和要求,我校派強勇同志赴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掛職副縣長一年。
2016年8月
時任黨委副書記王少軍帶領我校黨外人士調研團一行到劍川縣開展為期一周的專項扶貧調研活動。
2016年10月
院長范迪安帶領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一行8人赴云南大理大學、大理州劍川縣訪問調研,期間與大理大學、劍川縣政府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2017年4月
按照教育部黨組統一部署和要求,根據劍川縣委縣政府的來函要求,我校同意延長強勇同志掛職期一年。
2017年7月
時任黨委副書記王少軍帶隊,赴劍川縣開展了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匯報展覽及考察交流研討活動。
2017年11月
我校與劍川縣簽訂了《中央美術學院駐云南大理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建站協議》。
2018年4月
按照教育部黨組統一部署和要求,根據劍川縣委縣政府的來函要求,我校同意再次延長強勇同志掛職期一年。
2018年12月
我校副院長呂品晶率領學校相關團隊赴劍川參加中央美術學院駐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建站一周年慶典。
2019年4月
我校副院長呂品晶率領學校相關團隊赴劍川與云南藝術學院、大理大學相關團隊開展“三校一地”解讀與創意劍川設計系列綜合課題研討會。
2019年6月
我校副院長呂品晶率領學校相關團隊赴劍川參加劍湖論壇等活動。
2019年7月
按照教育部黨組統一部署和要求,我校派韓文超同志赴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掛職副縣長一年。
2020年4月14日
我校與劍川縣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雙方就《劍川縣與中央美術學院2020年校地合作項目清單》中的各個項目的具體實施細節進行了進一步溝通交流,明確了工作推進方向。
2020年5月16日
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劍川縣退出貧困縣。
2020年7月
在范迪安院長和呂品晶副院長的帶領下,相關處級干部和專業教師一行18人赴劍川開展“中央美術學院 劍川縣對口幫扶調研暨中央美術學院‘走進脫貧攻堅一線,提升干部治理能力’實踐鍛煉活動”。
中央美院對口幫扶劍川以來,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主動思考研究如何弘揚傳承劍川璀璨的民族文化,積極為劍川保護弘揚民族文化建言獻策,并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不遺余力地宣傳推介劍川,多次在我校及其他高校舉辦展覽,有效提升劍川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圓滿完成了扶貧任務。
黨委組織部/文圖
實習生李藝聰/編